“佛道俗三合一”的七月半,究竟有哪些民俗
原标题:“佛道俗三合一”的七月半,究竟有哪些民俗
农历七月十五,也叫七月半。在民间,七月十五是传统的鬼节;在道家人眼中,七月十五是中元节;在佛教教徒中,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。佛道俗三流合一,成就了现在的“七月半”。
传说中道教有“三官”,分别是天官、地官、水管。三官是玉帝派往人间的代表,分别以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、十月十五为诞辰。三个日子分别叫上元节、中元节、下元节。“三官”每年都要对人间的善恶进行考察,然后汇报给天庭。
七月十五是道家人的中元节。每年的这个时日,都是地官校籍赦罪之时。地官在这天要拿出花名册,根据神仙、凡人及动物们的表现,进行勾画赦罪免刑。
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。据传释伽牟尼有个弟子叫目连,目连母亲年轻漂亮,但德行有缺,不仅视财如命而且憎恨僧人,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。
目连按照佛祖指点,在七月十五这天准备了百味果,以供养十方僧众,其母才因此脱离恶鬼界。鉴于此,佛祖要求众弟子,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做盂兰盆,施与佛语僧,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佛家盂兰盆会的主旨与儒家的孝道不谋而合。因此每年的七月十五,都成了民间祭祀已故父母及先祖的鬼节。
从世俗的观点来看,清明节和中元节设置的恰到好处。清明是北方冰雪消融的时候,祖坟经过夏、秋雨水的冲刷和冬季白雪的覆盖,有些黄土会被冲散,坟茔也会变得矮小些,儿孙借清明扫一扫,添点新土,让先祖的“房屋”不至于漏风淋雨。
七月半则是立秋已过,天气转凉,是该添衣服的时候了。后辈借此机会给故去的亲人送些纸钱,置办些过冬的衣物,不至于天冷时挨饿受冻。
盂兰盆愿意是敬贺、感恩的意思,最初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。佛经《伽蓝经》曾有关于目连的记载,是说目连很想挽救他的母亲,于是释伽牟尼让众僧诵经以超度之。
这个故事传到中国后,国人却出奇地这样想,与其让僧侣斋食,不如把供品供奉给那些纠缠先祖的冤魂。于是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,经过国人的“中国化”,遂演变为七月十四的鬼节。
每年的中元节这天,每家每户都会摆开供品祭祀先祖,同时也供奉附近的冤魂,希望家宅和顺、先祖安宁。(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